耽美读书 > 经典耽美 > 一路凡尘 > 第466节
时被祁三嫂给弄懵了,他听得出祁三嫂话语间对柳家的贬低,可祁三嫂真诚的微笑、温和友好甚至略带调侃的亲昵语气,又让他觉得是不是自己过于敏感了,祁三嫂真的只是在就事论事的评价一个她所认为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借题发挥在暗讽柳家是暴发户。

于是,柳葳犯了柳家大部分人都有的一个性格特征——较真。

对于自己认为值得结交的人,柳家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他们觉得真诚的沟通是保持友谊地久天长的要素之一,观点相左的时候更应该如此。

柳葳对祁三嫂说:“我没见过谭家原来是什么样的,但我觉得我们家现在就挺好,我们家每个人都喜欢并享受我们现在的家居布置,所以我不完全赞同您的说法。

漂亮就是漂亮,舒适就是舒适,这两个标准,是绝大多数人对‘家’最重要的追求,人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求这两个标准的最佳极限,这其中也包括您所说的世族大家。

当然,我说的只是物质追求,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相处方式属于精神的范畴,咱们先不说。

就物质的表象而言,我觉得只有个人感受的不同,没有低俗肤浅和高雅厚重的区别。

举个例子,有人喜欢吃清蒸鱼,有人喜欢吃红烧肉,您能说,喜欢清蒸鱼的人就高雅厚重教养良好,喜欢红烧肉的人就低俗肤浅失于教化吗?”

柳葳的这番话是很尖锐的,放在当时的情境中其实很不合适,一般争取要做别人家女婿的人,哪怕丈母娘说鱼是天上飞的鸟是地里长的,也要态度殷勤的附和,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真附和不下去,沉默不语也就到底了,当场反驳是万万不能的,除非你有底气承受丈母娘拂袖而去的后果。

但在柳葳心里代替丈母娘来考察他的祁三嫂却一点没生气,她依然面带微笑如沐春风,提议两个人坐下来慢慢谈。

当柳葳略带歉意地泡了一壶茶在她对面坐下以后,祁三嫂只用了几句话,就把之前关于格调和品味的争论引导到了当下年轻人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然后,祁三嫂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地给柳葳上了一节关于恋爱、婚姻和幸福人生之间的基本关系的专题讲座。

讲座的精髓大致可以归结为:

家庭社会地位悬相差太大的两个人,往往可以拥有比一般人更浪漫更刻骨铭心的恋爱过程,但如果结婚,是不可能幸福的。

而这个社会地位的差别,祁三嫂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表达过程中的指向却非常明确,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祁三嫂引用数个著名专家的理论之后,又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理论和事实加在一起基本可以概括为:

城市vs农村=开放富足vs闭塞贫穷=阔朗大气vs狭隘悭吝=淡薄金钱追求品质生活vs一个(杨白劳的家底+葛朗台的性格)的当事人+一堆吸血鬼穷亲戚。

柳葳虽然年轻又心性耿直,可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还不能正确解读祁三嫂今天的来意,那他就是棒槌们的祖宗了。

但他不甘心,于是问:“她,祁津津,也是这种看法吗?”

祁三嫂可能提前没想到柳葳会把话直接挑明,为了双方的面子,之前她一直是打着讨论当前社会热点现象的幌子来暗示的,所以她犹豫了一下才说:“津津从小没遭过罪,担心自己忍受不了农村的生活。而且她也见过听过不少我刚刚说的那种情况,两个人原本感情非常好,可因为一方老家是农村的,结婚后各种矛盾就来了,婚姻根本没有期待中的幸福,反倒成了一种折磨。”

柳葳说:“现实中,表面看上去家庭地位相当的两个人,结婚后就不发生矛盾吗?城里人的婚姻就个个都幸福吗?”

祁三嫂说:“是啊,即便条件相当还不一定能过的好呢,如果一开始差距就那么大,结局肯定就更不乐观了。”

柳葳点头:“我明白了,您可以和你们家的人说,让他们不用再担心,我和祁津津之间不会发生任何事。”

祁三嫂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但并没有马上离开,他和柳葳又聊了一会儿,看到程新庭和江帆回来,才起身告辞。

而柳葳,当听到祁津津担心自己忍受不了农村生活时,他其实就已经放弃了,他最后那一句质问,只是出自捍卫尊严的本能而做出的垂死挣扎而已。

话说开之后,他还能和祁三嫂继续聊天,是他考虑到小叔对祁家人的感激,还有五叔和祁越之间良好的关系,他不想他们为难。

从小被柳魁耳提面命,他是老大,所以对家庭的责任也最大,柳葳懂事起就比同龄大部分孩子都更成熟一些,他打从有了朦朦胧胧的少年情怀,对未来妻子的幻想就带着奶奶和母亲的影子,善良、宽容、大度、耐心,发自内心地爱惜家里的每一个人。

柳葳的童年和少年有无数美好的回忆,猫儿小时候,每年入冬时节,孙嫦娥和秀梅必然要做的红色底子小棉袄,是他最早的有关鬼神与亲情的记忆。

而秀梅一边数落一边提溜着俩泥猴子一样的小阎王去凤戏河里洗洗涮涮的情景,是他最无奈又最快乐的记忆之一。

秀梅端着一托盘的小瓯站在坡口扯着嗓子喊着孩子们回家吃饭的画面他几天前还梦到过。

还有把小雲按在膝头扒掉小裤衩打屁股,小阎王前一秒还装哭装得声嘶力竭,后一秒就抱着娘的脖子嬉笑撒娇,要吃要


状态提示:第466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