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读书 > 古代耽美 > 老大是女郎 > 分卷阅读162

,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

她翻出考篮里王大郎为她准备的几套备用文具,取出一套交给沿着甬道来回巡查的书院小文童,请他送到对面去。

小文童神情严肃,仿佛书院的考棚果真是场屋一般,仔细检查过文具才拿过去给少年,“呶,对面傅小相公借给你使的。”

少年皱眉道,“我不认得他!”

小文童扫一眼他空落落的考篮,道:“你拿着吧,我们书院不提供文具的,免得你写到一半再找别人借。”

少年不说话。

小文童直接把文具放在方桌角落上,转身走了。

…………

辰时,陈葵敲响代表考试开始的钟声,考棚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毛笔书写和纸张摩擦的窸窸窣窣声。

傅云英翻开试题,先快速浏览一遍。

帖经占了一大部分,有的是随便给出四书中某本书的前一句,要求补出剩下的段落。有的是摘取文章中间的部分,要求默写前后内容。有的古怪刁钻,只给一点点提示,要求补充完整。

总的来说只要能将四书背得滚瓜烂熟基本没什么问题。

杂文、策论、试帖诗也考,但比县试的要简单,只需用浅显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判、诏、诰、奏状、章表就更简单了,完全的照着套用格式。

至于最后几道关于天文、地理、算术、农业方面的问题是书院主讲拟的题目,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题回答,也可以全答,一题不答也没什么。相当于是额外的自选考题。

傅云英的目光落到最后一道题上,愣了一下。

德不孤必有邻。

这竟然是一道八股文题。

书院的小文童们才刚刚学五经,不会制艺。更别提他们这些前来应考的学子了,大多数不能写出完整的八股文。

…………

自选题考生可以答可以不答,书院用一道不影响最后判评的制艺来考验他们也就罢了,怎么偏偏选了这一句?

…………

八股文考题一定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五经中,四书加在一起大概五万余字,五经篇幅略长,《周易》二万四千多字,《尚书》二万五千多,但科举应试中考生可挑选其中一经即可。

试想一下,这区区几本书,筛除掉那些不能出现在考场上的内容,剩下的能出多少考题?

全国各地三年两考的童子试、三年一届的乡试和京师会试,粗略一算,出题量大约需要五千道左右,国朝历经两百年,拢共需要多少道题?

容量有限的四书五经可供出题选择的经文早就被各地的学官们翻来倒去一遍遍反复地出,甚至于连乡试都会出现和以前重复的考题。

有人从中窥见漏洞,善于投机取巧的富户们费钞请名儒代为拟题、猜题,再让族中子弟熟背,入场考试,往往能命中八成,如此不需苦读也能轻轻松松考□□名。

这样的做法叫做剿袭时文,随着高中者越来越多,天下士人纷纷效仿,愈演愈烈,朝廷屡禁不止。

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何其珍贵,一个投机钻营的人靠背诵时文得中,就意味着有一个刻苦勤学的士子不幸落榜。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主考官绞尽脑汁从四书五经挖掘不重复的新考题,甚至不惜生搬硬凑,随便挑出两句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句子作为考题,以应对坊间的猜题之风。

每个应考士子从熟读四书五经后便开始练习制艺文章,也猜题,然后不断训练。相同的题目从不同角度破题可以写出几十甚至上百篇八股文。

如此这般,从有考试以来,考官和学子们斗智斗勇。

考官那边搜索枯肠拟考题,学子们八仙过海猜题蒙题。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坊间售卖的猜题中,针对这一句的时文很少见。

因为这一题是会试真题。

按照近年考过,十年之内不可能再考的规律,江南、北直隶的乡试和近几年的会试绝不会出现这道题。

…………

傅云英对这一句印象深刻……这是同安二十年的会试原题。

会试结束后,朝廷将主考官和考中士子的文章刊印公布,她特意收集了几份。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她怔怔出了回神。

…………

秋风吹动庭院里的树叶沙沙响,小文童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唤醒傅云英。

她定定神,想好破题的重点,拈笔书写。

八股取士遴选的是朝廷官吏,他们需要阐述自己关于治国之道、社会lún_lǐ的见解,从而展露其才华抱负。她在学习制艺时,免不了把自己当成修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子,从男子的角度去审题,校题,破题,紧扣圣人语气,联系当下时事阐发观点,微言大义,自圆其说。

论来论去,不过是忠君爱国,敬天,忠君,孝亲而已。

知道界限在哪儿,才能在完成格式要求的同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162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