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点不一样。

其实这缕紫气如果持之以恒的吸收下去,好处多着呢,王筀鵀所想到的‘阴’阳之道不过是它最基本的功用。修为不到一定境界,灵魂是不敢离开身体的,因为元神过于微弱,一旦脱离‘肉’身,根本承受不住外界的巽风和‘阴’火,如果意外离魂,如果不能及时返回身体中,不消一刻元神就会消散开来,从而死去。但是这紫气却能淬炼元神,使元神变得更加凝练、厚重、稳固、结实。假使离魂的话,元神能在外支持更长的时间,进而增大了其回归身体的机会。

吸收紫气后,会不断对修炼者的身体进行洗练,虽然无法让身体脱胎换骨,达不到胎化易形的地步,但是能提高本体的资质。就好比一块糙白杂‘玉’,虽然不管怎么做,都无法把其价值提升到羊脂白‘玉’的那个级别。但是经过‘精’心雕刻,佐以‘精’美卓绝的雕刻工艺;拿在手里把玩,“人养‘玉’”,增加其润泽通透度;再加上一系列的正确收藏保养手段,毕竟‘玉’石如果收藏保养不当的话很容易折损自身的价值;……种种手段之下,让其价值攀升,级别升上一级还是可以的。

而紫气在其中就起了这些个“手段”的作用。资质提升之后,悟‘性’虽然不会有提升,但是气力会变大,身体强横程度会增加,更重要的是身体和经脉对法力的容纳程度得以扩充。好比以前只是一口井水的话,那么现在则变成了一汪潭水;由小坑塘,变成了大坑塘;溪流变成了江河;或者是由一片湖泊,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不过因为紫气对身体的改造是潜移默化的,这些改变都是需要修炼者持之以恒,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下才能看到效果。最开始的改变微乎其微,不经过一定时间的持续吸收自然是无法发现其中玄机的。除此之外,它还会让修炼者衍伸出其它的神通来,具体是什么神通,难以确定,很可能不同种族的修炼者修炼出相同的神通,也很可能同一种族的修炼者修炼出的神通却不同,因为它是由修炼者的种族、资质、悟‘性’、跟脚等多方面来决定。

虽然紫气从出现到消失的时间很短,但是王筀鵀觉得既然自己能发现它的存在,那么三界中应该还有很多修炼者都知道它的存在才是,可是在她的脑海中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忆。可能这是因为她孤陋寡闻的缘故,但是苏妲己和胡喜媚的功法传承于血脉,来自上古大妖,修炼时吸收紫气有着这么莫大的好处,她们却也不知道,这不应该呀。对此,王筀鵀感到很是疑‘惑’不解。

其实这是王筀鵀想差了。一般来说,有着前人打的基础,后人应该是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但是对仙侠界来说,却并不是这样,纵使后人中有那么一两个惊才绝‘艳’者,但是总体来说,后人是比不上前人的。

盘古开天后,三界经历了道祖鸿钧和魔祖罗睺争斗,龙凤大劫,巫妖之战后,修行环境急转直下,已经大不如从前。再加上,其实所谓的修行,不管修的是什么,都是对三界资源的一种掠夺。因为修行环境的改变,不管是灵‘药’、灵材、灵植、灵物、……不仅日渐稀少不说,而且质量也比不上上古之时。

同样,修炼者的资质也不如上古之时。上古之时,前人的跟脚大多是先天之属,像王筀鵀这样的,在这个时候,还能称得上一声不错,但是时间越往前推,她就好比从高处坐滑梯,一路向下。

上古人神‘混’居,很多人出生就有灵智,会走路,会说话,众生皆视之为平常,并不当什么特殊的事情来看待。但是现在这种生而有异象,出生就能言的,就王筀鵀知道的,目前好像只有陈塘关总兵李靖的三儿子哪吒这么一位。类似哪吒这种情况,在以前,都属于是有根基,有天赋,有潜力的表现,是修道的好苗子,家人欢喜庆贺还来不及,哪会像李靖这样大惊失‘色’,将其视为怪物的。

至于妖族,随着天地灵气的锐减,慢慢的像王筀鵀这样死物修炼成妖的越来越少。高等妖族对血脉的依赖程度是非常大的,一旦血脉弱化到一定程度,就会褪变成普通的妖兽,然后是野兽,最后整个种族变没落了下来,甚至不复存在,灭绝。不管是普通飞禽走兽,还是‘’草木石,想要开启灵智,成妖本就不易,都需要大机缘才行。

这些先天之属,在修炼的时候,不是没有注意到紫气的存在,对紫气的作用也不是不知道,但是紫气对他们起那一点点作用甚至可能都比不上他们一次修炼来的效果好。‘’费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几乎没有什么效果的事情,他们又不是傻子,当然不会去做这种事。因此鸿钧祖师讲道,还是三清和西方的两位圣人教徒,都没有提及到紫气这事。

至于这几位圣人的亲传弟子,少说也都修炼几千年了。他们的跟脚和资质都不错,就算发现了紫气,也看不上紫气这点作用。而有教无类的截教里面的上万弟子中,资质和跟脚一般的,他们未必有这个“慧根”和“慧眼”,就算有那么几位侥幸发现了紫气的奥妙,大多也都如获至宝,秘而不宣。所以这就是紫气对修炼大有好处这事并不广为人知的原因。

不过这事知道的人少,也不是没有好处。这紫气就那么多,知道的人越少,与之争抢的人也少,那么王筀鵀每天在吸取紫气的时候,就能多采摄一点。又是一


状态提示:第四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